性論, 自古以來爭議不를 休子實踐仁, 以證天道, 樹立聖賢人格的典型, 孔子 “性相近, 習相遠” 孟子 “言性善”, 告子主張 “性無善無不善” 孟子一書 告子與 孟子對人性爭論。 告子的 “...
http://chineseinput.net/에서 pinyin(병음)방식으로 중국어를 변환할 수 있습니다.
변환된 중국어를 복사하여 사용하시면 됩니다.
https://www.riss.kr/link?id=A76445906
2001
-
300
KCI등재
학술저널
111-124(14쪽)
0
상세조회0
다운로드국문 초록 (Abstract)
性論, 自古以來爭議不를 休子實踐仁, 以證天道, 樹立聖賢人格的典型, 孔子 “性相近, 習相遠” 孟子 “言性善”, 告子主張 “性無善無不善” 孟子一書 告子與 孟子對人性爭論。 告子的 “...
性論, 自古以來爭議不를 休子實踐仁, 以證天道, 樹立聖賢人格的典型, 孔子 “性相近, 習相遠” 孟子 “言性善”, 告子主張 “性無善無不善” 孟子一書 告子與 孟子對人性爭論。 告子的 “性猶杞柳, 義猶桮棬” 的出發點, 在於其心性論的 “無善無不善”。 此因告子看人性, 着眼於 “生之謂性” 與 “食色, 性也”。
就 “生之謂性” 難以知道告子心性論的眞義, 因孟子也以仁義證人性, 然而, 以 “食色, 性也” 可見告子人性論的實意。 告子認爲人性本無仁義道徳, 於價値上僅是社會制約, 外在附加的規範, 人性並非自然産生, 自産要求。 因此, 將杞柳與桮棬的關係, 不以分析關係, 而以綜合關係理解, 人性比喩爲杞柳, 仁義比喩爲桮棬。
儒家生命哲學重要槪念的心性, 孔子說 “性相近, 習相遠”, “其心三月不違仁” 等, 但未論 兩者關係。 儒家心性學問自孟子, 所謂内聖外王而言, 孟子對心性論據大有發展, 荀子較强於政治社會部分。 孟子思想中, 言內在的理性爲先天的, 其義理性, 仁義禮智, 因先驗之故, 不心待後天的學習, 因此說, 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義也, 我固有之也(吿子上)
孟子的心性論, 就良知良能開端。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孟子, 盡心上15) 孟子曰: “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則知天矣, 存其心, 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孟子, 盡心上1) 鏓體而言, 卽指本心, 分析而言, 卽四端之心。 惻懚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是非之心, 知之端也。(孟子, 分孫丑上) 盡心就是對仁義禮智盡其至善。
孟子證明人有仁心, 就言義, 禮, 知的羞惡, 辭讓, 是非之心, 因爲仁義禮智乃一理之 四面。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中, 對於義有具體說明。知是非, 辨善惡, 自我負責, 乃爲人禽之辨的第一階段, 孟子將人的價値, 無限提升。 孟子主張性善, 肯定人的價値自覺與道徳意識, 樹立儒家思想的德之敎的典範。
목차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