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 "魏晋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2 梁道禮, "論玄學“言意之辯”的宗致及其對古代文論的全方位影響" (4) : 2005
3 和紅軍, "論劉勰言意之辯及其對修辭理論的貢獻" (6) : 2001
4 張利群, "論劉勰"意象"的動態創造與三重意義建構" (6) : 2007
5 王力堅, "言意之辯與隱秀之象——論正始詩歌的意象表現特徵" (5) : 1998
6 張強, "言意之辯發生的歷史及其文學闡釋" (5) : 2002
7 陳引弛, "言意之辯導向文學的邏輯線索" (2) : 33-39, 1994
8 郞寶如, "言意之辯―從哲學到文學的多層面考察" (3) : 1999
9 湯用彤, "言意之辯 in : 湯用彤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 1983
10 曹虹, "言意之辩与辞赋创作" (4) : 2004
1 魯迅, "魏晋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2 梁道禮, "論玄學“言意之辯”的宗致及其對古代文論的全方位影響" (4) : 2005
3 和紅軍, "論劉勰言意之辯及其對修辭理論的貢獻" (6) : 2001
4 張利群, "論劉勰"意象"的動態創造與三重意義建構" (6) : 2007
5 王力堅, "言意之辯與隱秀之象——論正始詩歌的意象表現特徵" (5) : 1998
6 張強, "言意之辯發生的歷史及其文學闡釋" (5) : 2002
7 陳引弛, "言意之辯導向文學的邏輯線索" (2) : 33-39, 1994
8 郞寶如, "言意之辯―從哲學到文學的多層面考察" (3) : 1999
9 湯用彤, "言意之辯 in : 湯用彤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 1983
10 曹虹, "言意之辩与辞赋创作" (4) : 2004
11 葉朗, "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 安徽敎育出版社 1998
12 張海明, "玄妙之境" 東北師大出版社 1998
13 戴璉璋, "文明的衝突與會通" 3 : 1993
14 王更生, "文心雕龍讀本(下)" 文史哲出版社 1997
15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16 祖保泉, "文心雕龍解說" 安徽敎育出版社 1994
17 牟世金, "文心雕龍硏究"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
18 張少康, "文心雕龍國際硏討會(上)" 臺灣師大國文系 1999
19 黃侃, "文心雕龍劄記" 中華書局 1962
20 王元化, "文心雕龍創作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1 賈奮然, "文心雕龍 言意之辯論" (1) : 2000
22 周振甫, "文哲散記" 山東敎育出版社 1999
23 劉偉林, "意象論"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6
24 蔡宗齊, "意象·意境說與劉勰的創作論 in : 文心雕龍國際硏討會論文集(下)" 臺灣師大國文系 1999
25 藍華增, "意境論"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8
26 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 中華書局 1996
27 王寧, "多元共生的時代"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28 金元中, "在中国古代文论上,言象意德关系" 2000
29 "劉燕, ≪隱秀與意象≫,新疆師大學報1991年第1期"
30 張晶, "劉勰的審美意象論" (1) : 1997
31 金元中, "劉勰 言語觀 初探" 1992
32 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 學生書局 1975
33 蒲震元, "中國藝術意境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34 周來祥主, "中國美學主潮"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3
35 金元中, "中國文學理論的世界" 乙酉文化社 2003
36 顏曉峰, "中國哲學史上的言意之辯" (2) : 1998
37 劉文英, "中國古代意識觀念的産生和發展" 人民出版社 1985
38 詹福瑞, "中古文學理論範疇"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7
39 錢鐘書, "≪管錐編․周易正義․乾≫第1冊, 12" 中華書局 1982
40 陶禮天, "≪文心雕龍≫與六朝審美心物觀" 1997
41 楊乃喬, "“詩言志”與批評的話語權力" 1999
42 李茂民, "“言意之辯”從哲學和玄學向詩學的轉換—論劉勰的言意觀" (4) : 2005
43 童慶炳, "<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