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ineseinput.net/에서 pinyin(병음)방식으로 중국어를 변환할 수 있습니다.
변환된 중국어를 복사하여 사용하시면 됩니다.
중국의 위험한 민족수난사 교육 : 근현대교과서의 전쟁사관을 중심으로 以近現代戰爭史敎育爲中心
오병수 역사교육학회 2005 역사교육논집 Vol.34 No.-
最近在東亞發生的有關歷史解釋的國際間矛盾正在加深, 威脅着追求相互共存和繁榮的地區秩序, 爲了增進國際間的相互理解而摸索歷史敎育方案, 顯得越加急迫. 我想首先反思各國歷史敎育中所內在的國家利己主義, 以探索基于省察知識及理性能力的市民敎育的方向. 本文從這種角度上檢討中國現行歷史敎育的目標與實際, 兼分析其某些問題點與可能性. 同時本文特別注重把握最近中國在以新世紀型市民培養爲目標之下而制定頒布的敎育課程及敎科書中, 國家一元主義的特性與國民認同意識的結構. 中國的最新敎育課程, 從其內容及看法上, 比以前的, 更加强調國家主義. 比如以政治史爲主來編成敎科內容, 與過去重視文明史的看法大不相同, 同時忽略過去國際主義及普遍的世界認識的광架, 而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各種角色. 還有, 中國歷史敎科書, 認爲中國近現代過程是民族受難期, 敍述以人民對于帝國主義與封建統治者的長期鬪爭, 同時造出作爲英雄戰士的國民像. 這種敍述광架的基礎是人民通過在黨的科學的領導之下的集體鬪爭與勝利, 來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 可是, 從敎育學角度上考察的話, 這種敍述含有許多問題. 比如把整個歷史過程, 只從人民與反人民的對立抗爭的結構之下理解, 是頗有單純之嫌. 同時歷史發展的最終意義歸屬于黨·國家·民族的集團利益, 兼缺乏作爲道德人格主體人民的主動性. 特別是缺乏對于普遍的價値的信念與省察性知識, 只顧英雄主義的勝利史觀的歷史認識, 也有容易發展到侵略的國家利己主義的可能性. 但有希望的是, 如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敍述, 不從國家利益的看法而從一般人民的看法, 省察了日本帝國主義反文明的具體罪行, 顯示着東亞共有的歷史認識的可能性. 理所當然, 爲了把這種可能性加以實現, 需要許多敎育的配慮與實踐.
1920년대 전반 『東方雜誌』에 나타난 公理的 世界認識 : 중국 자유주의 지식인의 동아시아 인식을 중심으로
吳炳守 한국중국학회 2003 中國學報 Vol.48 No.-
本文試圖通過分析1920年代前半期以『東方雜誌』爲中心進行活動的一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世界及東亞的認識, 闡明近代中華民族主義的多層性質. 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結集于『東方雜誌』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認爲世界是根據資本主義與理性原理而整合起來的單一體系. 這種認識産生的背景是當時理想主義世界思潮極爲盛行, 作爲戰勝國中國的國際地位也發生了變化. 這些知識分子以批判性的目光審視西歐文明, 同時肯定中國歷史經驗, 竝企圖普遍主義的??架來改造中國, 從而追求形成作爲文化先進國的中國的認同意識. 本着這種立場, 他們對于戰後在歐洲出現的一些進步的社會主義運動與民族主義運動積極表示支持與連帶意識. 特別是他們站在民族自決主意的立場上批判了日本軍國主義, 支持了朝鮮獨立. 但這與以東方文化中心而自居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優越主義竝不無關係. 反而可以說是企圖用理性與普遍這一新用語來變容旣往以中國爲中心的這種世界認識. 當然這公理的世界認識本身具備着較强的理想主義與原理性, 所以??可以作爲改造現實的理論根據. 他們追求通過形成以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爲基礎的市民社會, 淸算軍閥政治及帝國主義世界秩序來建設理想的國民國家. 但是這種普遍主義的世界認識, 在其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挫折了. 因爲只??强調普遍主義幷不能制御國家主義與國內軍閥政治. 特別是這種普遍主義無力應付軍閥內戰的擴散和帝國主義國際秩序的重組, 因而最終不得已後退到中國的國家主義. 他們標榜以提高國民文化能力爲基, 礎建設文化的國民國家, 而以此將帝國主義與東亞作爲對象化, 强調本自國文化傳統的絶對性. 特別是隨着他們的普遍主義與大衆的距離越遠, 這種傳統中華主義的民族主義也就爲濃烈了. 他們世界認識的這種轉變說明, 在國民國家建設問題上, 不得不放棄普遍主義而走向特殊主義. 通過這種硏究我們不但從歷史角度上理解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多樣性質. 從而加深理解中國現今所推行的促成新國民的認同意識與東亞認識的面貌, 兼對于前膽東亞洲地域秩序也起了? 大的啓發.